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希阿榮博堪布:給那些尋找答案的人 & 用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

‪#‎上師今日微博‬# 看看現在的自己,仍然活著,仍然能夠感受喜悅和美好,儘管幾十年的人生已經遺失,許多自認為捨不掉的東西也都捨棄。我們深深執著的人、事、一切狀態,沒有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突然間發現,其實自己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菩提洲:‪#‎寂靜之道‬#《第二章修行綱要:出離》: 什麼都可以是執著。這就使出離成為一件不得不心無旁騖、精進不懈去做的事,因為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是陷阱

給那些尋找答案的人 ——專訪希阿榮博堪布


2015-01-19 三聯生活周刊 菩提洲網站

三聯生活周刊:提問之前,先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問題?
答 :這個原因不是單方面的。社會的巨變,很多傳統、傳承的中斷,信息的爆炸等等。當人需要同時面對所有這些時,疑惑自然會多一點。
三聯生活周刊:答案不一定是標準化的吧,答案在哪裡?人要豐富精神世界,尋找精神寄託,其實是有方法的嗎?
答:答案在你心裡,外在的那些是工具,你可以藉助它們找到你的答案。工具的流行本身並不代表答案的出現,當然,有工具總是好事,比沒有強
尋找答案是否就等同於尋找精神信仰?這得看你所說的精神信仰指什麼。有的人,你不能說他沒有信仰,他信錢,或者信“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他認為這是真理,值得為之奮鬥,為之付出。也有人相信別的:權勢,名氣,事業,感情......精神寄託是在這些方面。我不是在說這些好或者不好,我說的是,在人們“尋找答案”之前就已經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寄託了,相信這樣那樣的東西。什麼都不信,也是一種信,信“什麼都不信”
只是有些人後來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相信的東西原來也不是那麼可靠,真遇到人生的大問題,幫不上忙。所以他開始有疑問,開始去尋找更值得信賴的依靠。
三聯生活周刊: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問題是否也困擾過您?
答 :大部分問題,我自己沒有過。我是60 年代初生在四川藏區的,十幾歲就開始過寺廟的生活,後來讀佛學院,畢業後一直在佛學院教書。這樣的經歷使得我不會有那些疑問。但是我能理解為什麼人們會提出那些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很多禪修班、靈修社,也會教人打坐、調息,訓練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學會安靜下來,可是短暫的安靜後不是還要奔忙麼?那麼,這樣安靜片刻又是為了什麼呢?
答:就像你平時要吃飯、睡覺一樣,儘管吃了還要餓,睡了還要累,可吃了睡了還是要比不吃不睡強,你至少可以補充一些體力,恢復一些精神。同樣的,短暫的禪修、打坐、調息,讓身心得到片刻的休息,總比完全不休整強
當然,如果能調整生活方式,有節制,有規律,適當地做減法,少欲知足,把無常、因果,實實在在拿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體會、確認,再輔之以短暫卻持續的禪修,就一定會給身心帶來更大的改變。
三聯生活周刊:您說修行就是慢慢訓練自己養成遠離煩惱的習慣。您還提供過類似戀愛“串習”這樣的方式,什麼是串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遠離煩惱,能詳細解釋嗎?
答:串習其實很簡單,就是反覆去做,習慣成自然。日常生活中,豈止是戀愛如此,很多事都是這樣,不斷重複,最後養成習慣。比如你小時候學習走路,開始不會走,一遍一遍試著去走,大腦和肢體慢慢就形成固定的反應機制,最後你就學會走路了。小孩認字也是這樣,本來不認識的字,反复看,反複寫,反复記憶,然後就認識那個字了。長大後談戀愛,相識了,互有初步的好感,接著加深交往,不斷熟悉了解對方,心裡再時常想起對方的可愛之處(有些是真的,有些是你想像出來的),越想越好。每接觸一次,每多想一次,愛就越深一點。你看,這感情也是從無到有慢慢串習出來的。
煩惱怎麼來的?簡單一點說,主要是慾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這叫貪、嗔、痴。降伏貪嗔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習。先慢慢扭轉觀念,再逐步養成新的行為習慣。比如說,工作中你比較強勢,總覺得自己的想法高明,別人都得按你說的去做,否則你就很不高興,可是別人不一定就信你聽你的,結果工作總是進展不順利,大家的關係也處不好。一直以來,你做的都是固執己見、 動則發脾氣的串習。現在如果你能反方向串習,不是只關注自己的想法,不理會別人的思考和感受,而是認識到團隊的默契合作比個人的才藝表演更重要,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可能提出很好的創意,為團隊貢獻不同的價值。觀念就是看問題的習慣,扭轉觀念就是改變看問題的習慣。然後你改變態度、行為,更多去傾聽、包容、妥協。不要以為妥協就意味著失敗,有時候妥協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觀念的轉變、包容、 妥協,這些不是一學就會的,你需要一遍遍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你隨時會跌回舊的習慣中,但沒關係,只要你堅持,新的想法和做法會不斷鞏固力量。慢慢地,你就不再那麼固執,愛生氣了。
這只是一個遠離嗔心的很小的例子,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樣培養遠離煩惱的各種習慣。
三聯生活周刊:我非常喜歡您說用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可以帶著幽默感觀察自己的無知、傲慢、冷酷和僵硬,又心懷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也可以對自己慈悲。還有哪些方法能幫我們與自己親密相處?這些方法的最終目的指向哪裡呢?
答:保持對自己身語意活動的清醒覺察,這是與自己親密相處,用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你也許會覺得奇怪:難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動作、語言、心念不知道嗎? 一般來說,沒有經過覺察的訓練,人往往處在習慣性的散亂中,很難持續清醒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動
念處法門是訓練覺察力的傳統方法,就是把身體、感受、心念及至一切現像作為覺察的對象,由近而遠、 由粗大到微細不斷去觀察了知。所有這類訓練都旨在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我們將能更準確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一念一行和周圍的變化。我們的覺知將逐漸回歸現象、事物的真實狀態。
三聯生活周刊:現代人情緒時刻爆棚,甚至有一種說法要遠離負能量。即使懷有慈悲心,人還是很容易被外物感染,從而讓負面的情緒佔據心胸,到底是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還是慈悲為懷?
答:兩耳不聞窗外事在這個時代好像很不容易做到。你就是坐在家裡不出門不跟人接觸,電視、電話、網絡,也會挾帶各種各樣的信息從天而降,把你團團圍住。所以,一味迴避不一定就能如願地“遠離負能量”
慈悲心首先是一種開放的心態,不排斥,願意分享和分擔。人自然就有慈悲心,願意見到人家高興,不願意見人痛苦。只是不同的人,這個慈悲心有強有弱。既然是不用教就會的,為什麼佛教中還要專門用一套方法去訓練慈悲心呢?因為一般情況下自發的慈悲心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退失,而佛法卻是教我們如何呵護那脆弱的一念慈悲,令它堅韌、壯大。
三聯生活周刊:可是天天新聞裡播報的都有讓人難過的例子,人一旦不達目標就容易消極、失望甚至絕望而放棄生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如何趕走或者正確處理這些自己心裡的陰暗面?
答 :現代人脆弱的原因有方方面面。比如說,不懂得世事無常的道理。認為事情必須要以自己期待的樣子發生、發展,否則就會倍感挫敗。可是遷變不居本是生活的常態,怎能因為你喜歡就停止變化?既然是變,就要知道事情的變化由諸多因素共同影響造就,不單是你個人的意志。
人們習慣於恆定、孤立地看待事物,忽視無常和因果,所以常常陷入僵局。
三聯生活周刊:您講一切從向內觀照開始。我們這個時代經常強調“自己、自我”,您是否覺得這反而是一種對自己很陌生的表現?您說過懂得內觀的人,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
答:我說“與自己親密相處”,意思是持續地覺察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念,了知此時此地。現在人們常常是不能清醒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狀況,心不在焉,活在別處,是常態。比如,你總是能知道自己身體的姿態和感受嗎?你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有自覺嗎? 恐怕很難。沒有經過心的訓練,一般是很難保持這種覺察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身心活動沒有持續的自覺,當你強調“自我”、“自己” 的時候,你指的又是什麼?
三聯生活周刊:人和人的想法、經驗、價值觀都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您也在說我們都是有局限的人”,那麼打破局限的方法是什麼呢?打破局限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嗎?
答:當你知道別人的想法、經驗、 價值觀可能會跟你的不一樣,並且能夠尊重這種差異時,你就開始在打破你的局限了。人的狹隘往往體現在他覺得別人想的都跟他一樣,而且必須跟他一樣。
打破局限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嗎? 我想應該會吧,至少會讓你變得更好相處。
三聯生活周刊:慈悲的對象涵蓋面有多大? 您為什麼說慈悲是需要勇氣的?
答:慈悲的對像是一切有情,就是有靈知的生命,包括人、動物,以及其他我們無法直接見到的各種各樣的生命。
說慈悲需要勇氣,是因為它首先需要有一顆柔韌、開放的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願意去分擔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動,給予、 幫助、關懷、自律、堅忍......這一切都需要行動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能做到的。
我覺得善良是一種可貴的品格,就是不存心傷害。善良的心裡能開出安樂的花朵。而智慧也分很多層次。最高的智慧與慈悲是一體的。
三聯生活周刊:如何愛?您講到了一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現代人的關係在您看來是否存在一些特性?什麼是智慧善巧?從己及人,至親和夫妻,越親密的關係,可能越執著,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寬容和放鬆
答:大概是因為社會發展變化的速度太快,大家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人沒有耐心,人與人之間就缺少寬容。
寬容不必是鄭重凜然的,它也可以很平凡。比如,看見一隻甲蟲擋路,有人一腳就踩過去,有人想想:它也不容易,於是抬腳跨過去。這也是寬容,容得下一隻甲蟲走它的路。
對人也是這樣。下次再跟人生氣、 鬧彆扭的時候,想想:活著都挺不容易的。事情就過去了。
現在人講愛講得很多,可是行動上不太容人,對家里人也好,對外人也好,總容不下人家有點自己的想法、 愛好、生活方式。
三聯生活周刊:快樂的含義,您說“痛苦止息就是快樂”,這似乎看上去過於平淡了?
答:在你沒有功成名就、一夜暴富的時候,也許會覺得自己所有的不快樂、不如意都是因為沒有錢,沒有地位和聲名,而只要有了這些,你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可是你看那些有了這些的人們,好像也不都快樂,名和利並沒有幫他們解決所有問題。
其實,快樂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它在心裡,不在外面,你盡在外面找是找不到的。
三聯生活周刊:您是否覺得我們自由的方法有問題?不自由?毋寧死。這是否是過度強化的自我?不是自由?一種特殊的自閉,自言自語認為自己都對,而且必須對,被過度強化的自我,對任何事物都立刻得出結論,否則就沒有價值感、安全感。這個情況極為普遍,這是我們用錯誤的方式追求自由的結果嗎?
答:很多人所理解的自由,是為所欲為和孤立也許他們並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隔壁鄰居大半夜自由地唱歌跳舞,你能自由地睡覺嗎?人人都為所欲為,結果就是都沒了自由。
把自己孤立起來的做法也很流行, 可是又忍受不了孤獨,只好成了這個“迷”那個“控”,還是不自由。
心裡沒有煩惱,才叫自由。這個自由不在表象。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您說,放鬆下來才能嚐到自由的滋味?
答:我說的放鬆,是指不要總是對生活抱著緊張和對抗的心態,要學習接受變化和不確定性。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緊張和對抗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任何不確定都是焦躁不安,嚴陣以待每一件事,頭頂磨盤。
答 :可以這麼想。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問題、缺點、可笑之處,多多少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
我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臉上的污點,擦掉它。同樣,看別人能幫助我們改掉自己的缺點。
三聯生活周刊:罹患滿足感缺乏症,是現代人的一大特點。為什麼物質極大豐富, 知識也隨手可得的時代裡,我們還這麼浮躁散亂?
答:可能是因為選擇太多,可追求的東西太多,心裡又沒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該要什麼,人就會比較浮躁。心裡總是不安定的。
對自己已經有的,不執著,對自己沒有的,不希求,這應該是滿足的一種表現。
知識的外化和知識體系的嚴重失衡,我想,是另一個原因吧。現在人們學知識,不太會有耐心把它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科學技術知識也好,文史知識也好,學過來就放在那裡,這些東西好像不參與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品格、修養等等的養成。所以你看現在高學歷的人很多,可是走出來一看有讀書人安靜儒雅氣質的不多。這種情況下,知識是隨手可得,但很難解決內在的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您曾經在《次第花開》中安撫經歷玉樹地震的人們。那些關於災難和生命無常的疑惑與痛苦,您用了很長時間解答,希望引發更多的思考回到當下,生存環境與人的關係到底如何?
答:現在很多城市有空氣污染的問題,你生活在其中,能說“這又不是我造成的,跟我沒關係”嗎?你只要還在那兒生活,就是霧霾的受害者。是不是由你造成的,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承擔後果
霧霾這個例子是比較明顯的,讓你知道有些問題,即使不是由你直接造成的,也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其實,其他問題,像災難、死亡,也是一樣的。看上去好像跟你沒什麼關係,離得那麼遠,對你來說不過是又一條新聞,可是這些災難、死亡事件,會對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等很多方面帶來影響,而這些直接與你的生活有關。
普通人又能做些什麼?至少可以學習自律,管好自己的慾望和情緒。如果力所能及,還可以去幫助別人, 幫助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時候,一個微笑也是在助人。
行為造成後果,後果又引發新的行為,如此環環相扣,前後相續,行為— 後果—行為—後果,相互交織,千絲萬縷,逐步形成一張彼此依靠、彼此影響的大網。再微小的行為也是一個緣起。
三聯生活周刊:您如何看待生活中出現的機緣?總有人抓住機會獲得成功,也有人與機會失之交臂,機緣到底是什麼?
答:機緣首先是你對一件事有熱情,有信心,願意投入時間、精力於其中,心甘情願去做。比如你喜歡唱歌,只要有時間便練便唱,總在琢磨怎樣唱得更好,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管別人怎麼跟你說唱歌沒用沒前途,你也不會退失信心。做什麼事要成功,信心和熱情都是首要的。
同樣重要的還有能力。光有熱情,沒有能力,也很難辦。機會總是屬於那些有能力、有專長的人。能力要長期培養,不能靠臨陣磨槍。所以,除天賦外,勤奮和堅持也是養成能力的關鍵。你看別人抓住機會獲得成功,他成功的背後應該也有耐心和勤奮。與機會失之交臂,不一定全是因為不走運,也許有個人能力的問題。
還有就是個性。個性豁達開朗,願為別人著想的人,更容易得到機會,因為人家都喜歡跟他打交道,自然他的機會就多。
“機緣”兩個字拆開來,就是機會和因緣。信心、能力、個性這些都是因緣,機會也是一個緣,當因緣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一個結果。
三聯生活周刊: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鼓勵競爭的,學習、工作、收入都要最好的,要在競爭中保持第一,而您的書裡卻讓我們修煉捨己之心,這會不會導致我們被競爭淘汰,然後在社會裡無法生存呢?
答:人生不是百米衝刺,你不需要總是跑在最前面。你不想比別人更快地跑到終點吧那為什麼還要總是以百米衝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呢?
再說,競爭只是手段,學習、工作、 收入都要最好的,這也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快樂。你得問問自己快不快樂。
“第一”、“最好”都是給別人看的,可誰又會總在那兒看你呢?大家都忙著過自己的生活呢。你沒那麼多觀眾。
有時候,忘記自己,忘記爭鬥,全然投入工作,效果反而更好,你最終反而有更大的機會脫穎而出。你可以將心比心想一想,如果你是領導,或者同事、下屬、合作夥伴,你會喜歡跟怎樣的人共事,是自私鑽營、凡事必爭的人,還是敬業、真誠、能換位思考的人?你喜歡哪種人,大多數人也喜歡那種人。
我總覺得,不管做什麼工作,最終恐怕都要落到做人上。競爭到最後就看人品高下了。什麼事,什麼產品,什麼項目,你能做,別人也能做,為什麼客戶要選擇你,領導要選擇你?因為你會為他著想,他吃不了虧;你會真正不惜自己地努力工作,他的目標不愁實現不了。
捨己之心可大可小。像這樣忘我工作、換位思考的捨己之心,是不會使你在社會上生存不下去的,相反, 這可能是更可持續的生存之道。
三聯生活周刊:我眼中的世界有花有草,有風和日麗,有疾風暴雨,有戰爭有和平,有愛情,有爭吵……您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答:我眼中的世界也是有花有草,有風和日麗,有疾風暴雨。你看到的,我也看到了。然而,長期的佛法的熏習使我對現象背後的一些規律有所敏感,我對事物的態度也許因此便與你有點兒不同。
有花有草,說明世界是多樣的。承認多樣性才能看見世界的美。佛法講平等,但平等不是大家都得一個樣兒。花草天生就不同,而它們都需要陽光雨露才能生長。所以平等是看到共同之處的同時尊重差異。這話說起來簡單,落實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卻難。人們很容易就會既忽略共同點又無視差異。
有晴有雨,說明世界是無常的。接受無常,才能與人與己愉快相處。沒有絕對的靜止,一切都在變化中。人們嘴上這麼說,心裡卻相信無常離自己很遠,目前生活中美妙的狀態理所應當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的,即使變,也一定是變得更好。所以當事情變得不太好時,人就一下子垮了,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心裡完全不能接受失去和不確定性,這令人總是處在一種緊張和失敗的心態中。
有戰爭有和平,說明過度的慾望、 嗔恨、狹隘、傲慢和不信任會把人拖入痛苦的深淵,而諒解、包容、自利利他會帶來持久的安寧。
三聯生活周刊:您用一本新書來整理這些年裡得到的問題和您想到的答案,是否還有您也沒有得出答案的問題呢?
答 :當然有。我只是通過修學,知道世界人生的一點點基本的原理罷了,要我說,也只能反复地說這些大原則,具體落實到每個人生活中的問題,還得每個人自己去找答案。
全文轉自《三聯生活周刊》
圖片來自菩提洲網站 www.ptz.cc
圖解:1. 希阿榮博堪布
2. 希阿榮博堪佈在四川扎西持林後山
3. 扎西持林閉關院(四川省德格縣錯阿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