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內在的佛寶是你自己的正念覺性,內在的法寶則是慈與悲,而如果能將兩者融合而修,你的心就是僧寶」

心性

噶千語錄-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的相片。

Posted: 24 Jun 2015 12:28 AM PDT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2/7/31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九偈:
三界樂如草頭露
須臾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為佛子行
三界為地上的人眾、上方的天眾,以及下方的龍族。這三界中的所有眾生都貪著感官享受的愉悅。我們未能解脫,是由於貪執輪迴,因為我們認為可以透過感官的滿足而找到真實的快樂。我們很容易就能了解到瞋恨是痛苦的因,而且我們隨時都願意捨棄這種負面情緒。但是更難了悟的是:讓我們依然流轉於輪迴的真正原因,是由於我們誤信自己最終可在輪迴裡找到些許的快樂。因此,要體認到我們對於輪迴之樂的欲望,是較為困難的。我們無法遠離痛苦,是因為我們放不下這份欲望。儘管如此,不論我們多麼努力,就算能獲得所努力追求的事物,它也無法持久。當死亡來臨時,我們被迫捨棄一切。然而,會跟隨我們的卻是負面的印記,也就是為了獲得世間快樂所造下的業。
諸法無常,每一刻都在改變;猶如草尖的露水一般,沒有事物能夠長存。執著於事物的恆常性,是極為無明的。巴珠仁波切曾說:「執著於色,就有如飛蛾撲火。執著於聲,就有如鹿受到獵人的笛聲所惑。執著於味,就有如魚兒咬下魚餌。執著於觸,就有如大象陷入泥沼。執著於香,就有如蜜蜂飛入了食蟲花。」舉例來說,大象認為進入清涼的泥沼是非常愉悅的,但因牠的身軀太重,以致很容易就陷入其中,若是無法爬出便會喪命。
與此類似,我們猶如沉溺於泥沼的大象一般,認為輪迴是愉悅的。一開始我們非常享受,中間時我們經驗到痛苦,到最後我們發現無法解脫。一開始,我們相信若能獲得想要的對境,便能為我們帶來滿足。當我們獲得了之後,它卻變成痛苦的因。如果某件事的功德和過失相等,或者過失較多,那麼你就不應該去做。這是你在受用令你愉悅的事物之前所應該考慮的。譬如,要是你慎重考慮,就不會過度酗酒。只喝一點酒是無妨的,它還可能有藥效。但如果你過度飲酒而喝醉,最終將酗酒致死。如果你誠實面對,此生的許多享樂,在很多時候都是極大痛苦的因。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Posted: 24 Jun 2015 12:26 AM PDT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偈: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為說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
終不造罪佛子行
下三道一切的難忍之苦,都是由我們的煩惱所造成的。佛陀並未發明或創造某種特定的信仰,而是在證悟實相之後,以悲心開示了痛苦的因與安樂的因。他教導:「若欲得樂,應如是行;若欲離苦,應如是捨。」「瞋恨的自性是地獄;愛的自性是淨土。」地獄並非某個可將你送去以便懲罰你的地方,而是瞋恨的自性製造了地獄,或者說瞋恨的自性就是地獄。事實就是如此。有時候人們會懷疑地獄是否真實存在。即便是佛教徒,有時候也會想:「它只是一種心的狀態。如果只是心的狀態,那它就不是真實的,所以也還沒那麼糟糕。」然而,儘管地獄的確並非本自存在,這個人身卻也同樣如此!如果你將此生的經驗認為是真實的,你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認為地獄的經驗是真實的。因為,只要有惡業、有我執,痛苦就是真實的經驗。唯有在獲得證悟、了悟空性時,才能了悟到六道及淨土都沒有本自獨立的存在。
此外,我們在這世間可以看見六道的各種痛苦。有些人還會經驗到地獄的痛苦和餓鬼的痛苦。一切痛苦的起因為何?痛苦的起因是我執以及由其而來的煩惱。因此,你應該觀察自心,若發現它具有瞋恨等煩惱,則未來果報一定會成熟。密勒日巴說:「下三道的根源是瞋恨,因此寧可捨棄性命也要修持忍辱。」當你了解由瞋恨所產生的痛苦時,自然會想要捨棄它。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甚至可能會錯誤地為瞋恨找到正當的理由。地獄道由瞋心生起,餓鬼道由貪心生起,而畜牲道由無明生起。例如,有些人由於無知而飲酒、吸毒,毀了自己的人生——這會造成無明的習氣,導致投生於畜牲道。
業分為外和內。外在的業是指外在的活動。有人可能會想:「我沒殺人,也沒偷竊,所以不會有任何過失。」但是內在的業更為重要。即使外在沒有造作惡行,但是內在卻只想著自己而沒有悲心,便將累積惡念,有如日夜不斷落下的雪花。如果我們一直隨順煩惱,那麼即便歷經無數劫也無法解脫——而這僅僅是由我們此身所造的業。因果業力是真實不虛的。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Posted: 24 Jun 2015 12:24 AM PDT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七偈:
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神祇能救誰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我們不應該尋求世間神祗的庇護,原因是他們本身尚未從痛苦中解脫。他們可能很有能力並且很了不起,但這只是多種業力暫時成熟的果報。由於他們本身尚未去除痛苦的真實起因──煩惱,便無法為我們提供免於痛苦的究竟庇護。唯有已然超越痛苦者,才能保護我們免於痛苦。佛陀已獲得恆久的寂靜與安樂,遠離了一切苦及一切苦因。因此,佛陀有能力幫助我們究竟離苦。而離苦的方法是佛法,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方法。如果遵從佛陀的教導,我們自己也能成佛。雖然佛法包含八萬四千法門,但其精髓只有一個,也就是菩提心。
為了在佛法的道路上有所進展,我們便需要仰賴已經走過此道路、並有能力在道上引導我們的旅伴。這個旅伴就是僧寶。皈依三寶能使我們免於痛苦,因為三寶教導我們何者應取、何者應捨。如果我們依教奉行,我們將獲得保護,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其實是在自己保護自己。因此,究竟而言,我們仰賴內在的三寶。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心其實已具足三寶,便能夠遠離痛苦。內在的佛寶是你自己的正念覺性,內在的法寶則是慈與悲,而如果能將兩者融合而修,你的心就是僧寶。由於皈依的意涵是於究竟上皈依悲心,我們便得以免於痛苦。大乘皈依戒的要義即是思惟:「寧捨身命,不捨菩提心。從此刻起直至證得勝妙菩提,我將不離智慧與悲心。」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心性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