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http://blog.xuite.net/chokyilodro/twblog
《寶性論簡要之義》2014.5.20/5.27/6.3「正法源學佛會 」
堪布扎西多傑 講授、確吉卓瑪 翻譯
具垢藏如虛空遍布,客塵垢淨法身現前,利他事業如何行趣,明示敬禮彌勒怙主。
佛⑴、法⑵、僧⑶、界⑷、菩提⑸、功德⑹、佛事業⑺為末,全論之體簡言之,即此等七金剛處。
此一偈宣說此論從頭到尾的簡要之義,並且之後,「由佛生法 …」之偈頌明顯地說出七金剛處前後的順序:
一、首先,斷證完全圓滿成佛
二、之後為利他轉法輪,宣說正法
三、產生修持正法的僧伽
四、僧伽淨治自相續之界的垢染
五、之後獲得菩提
六、菩提具有功德
七、依此產生利生事業,這是七義的次序
此論中(一)首先,三寶的功德,結合經典,作為宣說基礎,(二)宣說界等四者。
(一)三寶的功德有四:
1. 三寶各自的體性
2. 暫時分為三皈依
3. 究竟一皈依成立
4. 至寶的詞意
1. 三寶各自的體性:
a. 佛寶乃如,「無為⑴ 任運成⑵,非以他緣證⑶,具有智⑷悲⑸力⑹,具二利之佛」所云般,佛寶乃離生、滅、住三者故無為;因無勤勉故任運成;唯是各自明智之境故以他不證,即自利的三種功德。如上所說的三義,如實證得之智;對不證此的眾生,說此之悲;去除他之苦因和果之力,即利他的三種功德,合起來共具六種功德。
b. 法寶乃如「無思⑴二⑵分別⑶,淨⑷明⑸對治⑹類,離貪能離貪,二諦相者法 」所云般,因超越世間之行境故無思;無業和煩惱二者;彼等之因非理作意之分別平息故無分別,即滅諦之三種功德。因體性無垢故淨;因能看見一切法故明;為障蔽之對治,即道諦之三種功德,合起來共具六種功德。
c. 僧寶乃如「如⑴盡所有⑵內,智觀⑶清淨⑷⑸故,具慧不退眾,具無上功德⑹ 」所云般,如實(如所有)證得二種我從本以來即平息的法性;因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故證盡所有;各自自明,即明智的三種功德。因如實見到,故從貪障解脫;因見盡所有故從有礙障解脫;因具無上功德故從低劣障解脫,即解脫的三種功德 ,合起來共具六種功德。
2. 暫時分為三皈依:「因佛法僧故,由三乘從事,由於信解力,建立三皈依。 」所云乃暫時分為三皈依。
3. 究竟一皈依成立:「棄故欺誑故,無故有怖故,二種法聖眾,非究竟皈依。 」、「唯佛是眾生,了義之皈依」所云乃成立唯佛是究竟之皈依。
4. 至寶的詞意:「由難得及無垢,具力世莊嚴,殊勝及不變,故名至寶」 宣說,以上將《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之序分和《宣說增上意樂經》中所說之三寶,明顯地說出來。
(二)宣說界等四者
首先,第四金剛處,界如來藏的體性乃順緣佛的事業能入,違緣障蔽能斷,果佛的功德能生之明空雙運的法界。此論中說 「此中無所除,無少分所立 正見真實性,見真實解脫,具分離之性,客塵界中空,無分離之性,無上法不空。 」說此有四個綱要:
1. 宣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
2. 垢障如來藏的情形
3. 有情誰證如來藏
4. 宣說如來藏的需要
1. 宣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云「佛身放射故,真如無別故,有種故有情,恆具如來藏。 」第一句宣說順緣佛的事業能入;第二句宣說違緣障蔽能斷除;第三句前三字(藏文是前四字)宣說佛的功德能生;(諸)有情和第四句宣說所立。
2. 垢障如來藏的情形,云「此之自性法身與,真如性及種性者,彼乃以三及一種,五種譬喻當了知。 」法身、真如性和種性,依次分為三、一、五,即分為九種所障義後,以九種譬喻顯示。
所障九義,乃法身有證法身和教法身二種,教法身有說甚深空性之經典和說種種內容之經典二種,合起來共有三種;真如性乃自性清淨的法性;種性有自性住種性和隨增種性二種,第一種的果法身,第二種的果,報身和化身,共五種。
所障藏(如來藏)之九喻,乃由「猶如佛(1)蜂蜜(2)果實(3) ,猶如黃金(4)寶藏(5)樹(6),猶如珍寶身像(7)及,猶如轉輪 (8)與金身(9)」宣說。
能障九義,乃由「以彼等垢令凡夫、羅漢學人及具慧,如其次第四一二,復二成為不清淨 」宣說。
能障九垢之喻,乃由「蓮花(1)蜜蜂(2)皮殼(3)穢(4),地 (5)果皮(6)與破爛衣(7),女子之腹(8)及泥模(9)」 宣說。
3. 有情誰證如來藏,此論中說除了大乘聖者,其他凡夫、聲聞、緣覺和初學的菩薩,不具見如來藏之眼。
4. 宣說如來藏的需要,乃由「心怯輕視劣眾生,執取非實謗正法,貪我增上五過失,為斷彼等故宣說 」宣說。
以上顯示《總持自在王請問經》和《無增減經》等中所說的界。
2. 第五金剛處菩提,「體性(1)因(2)果(3)與事業(4),具有 (5)以及分類行(6),恆常(7)以及不思議(8),由此建立如來地。 」此偈總括八義宣說菩提,自性清淨、客塵完全清淨之具二淨的菩提是體性義;禪定後得智交替修持是彼之因義;離二障之分是果義;自利利他圓滿是事業義;具無量功德是具有義;以三身分類是分類行義;三身為利眾生經常安住是恆常義;三身為超越語言和分別等之境,故不思議,以這些宣說《吉祥鬘》等經所說的菩提。
3. 第六金剛處功德,如「離繫果與異熟果,功德分類六十四」所云般,自利法身有的,由所斷清淨獲得的離繫果之三十二種功德,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利他色身有的,由累積資糧獲得的異熟果的功德是足輪輻相等三十二相。彼等的喻義結合,由 「力破痴障如金剛,處眾無畏如獅子,如來不共如虛空,能仁教二如水月 」宣說,這是宣說《無增減》等經所說的功德。
4. 第七金剛處事業,分二:
1. 正說事業
2. 與比喻結合。
1. 有「a. 無分別念任運成就」和「b. 相續不間斷」。
a. 由「何者依於何方便,調所化業何處時,彼之分別念不生,是故能仁恆任運 」宣說。
b. 由〝由於他因得出離,自與有情見平等,事業未全圓滿故,輪迴未空業不斷〞宣說。
2. 由「如帝釋鼓雲,梵日摩尼寶,如來如回響,如虛空如地」宣說,身示現如帝釋;語教導如鼓音;意智悲遍布如雲;變化示現如梵天;智慧放射如日;意密如摩尼寶;語密如回響;身密如虛空;白法生起之意的自性如大地等,以這些比喻說明無動機和精勤,事業也產生,這些是宣說《宣說入不思議境》等經所說的事業。此乃容敦千波所說。
以此所獲之善聚,如日之千光明亮,
空性意旨蓮花開,願享七處蜂蜜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